【科普促健康】把握生命关键的24小时
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时,最初24小时被称为“黄金急救日”,其处置效果直接决定患者生存率、康复情况及后遗症风险。掌握科学急救知识,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。
哪些情况需“黄金24小时”干预?
心脑血管疾病:心肌梗死胸痛持续15分钟以上且伴冷汗、呕吐,需120分钟内打通堵塞血管;脑卒中(中风)出现FAST原则(面部下垂、手臂无力、言语不清)症状,4.5小时内是溶栓关键期。
严重创伤:失血超全身血量30%(约1500ml)会休克,1小时内止血补液可降低死亡率;颅脑损伤若有昏迷、呕吐症状,需警惕颅内出血,6小时内手术可减少脑损伤。
中毒与窒息:食物/药物中毒后1-2小时内洗胃效果最佳;气道完全梗阻超4分钟可能致脑死亡,需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。
其他急症:儿童高热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需就医避免脑损伤;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超6小时,可能引发脑功能不可逆损害。
普通人如何抓住“黄金时间”?
识别危险信号:若出现突发意识不清、呼吸困难、剧烈疼痛、不对称肢体无力等症状,立即呼救。
正确拨打急救电话:清晰告知事发地点、患者症状及已采取的急救措施。
掌握基础急救技能:包括心肺复苏(CPR);止血(直接压迫伤口、抬高患肢,大动脉出血用止血带并记录使用时间);固定骨折(避免移动伤肢,用夹板或硬物固定)。
避免常见误区:中风后喂水、掐人中,或强行搬动脊椎伤者,均可能加重病情。
预防与准备:为急救争取时间
备齐家庭急救包:包含止血带、纱布、退烧药、急救手册及紧急联系人卡片。
做好健康监测: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,记录用药情况。
急救不仅是医生的职责,每个人的快速反应都是“黄金24小时”中的关键一环。转发本文,或许能帮助更多人赢得与死神的赛跑——生命无价,分秒必争!